囡囡是我工作过的最小的来访者,她可爱的样子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们工作的频率是每周一次,有时她会请假,所以工作历时6 个月,总共工作了12 次,结束的时候,家长的咨询目标基本上都完成了。
我当初以为这会是一个非常挑战的工作,后来工作的推进还是相对顺利的,而且效果显著,超出我的预期,这也让我见证了又一个奇迹。
囡囡是和父母一起来到咨询室的, 和爸妈焦虑的面孔相比, 囡囡则害羞又好奇。
我蹲下身去和她打招呼,问她的名字,她并不回答,忽闪着两个大眼睛躲在爸爸身后,还不时地探出头观望。
相比同龄的孩子,她瘦小很多, 头显得比较大, 五官很精致, 梳着两个小辫子,非常可爱。
爸爸妈妈表达去医院看过,医生说她年龄太小,诊断疑似自闭症,医生的话几乎让爸妈崩溃。
爸妈认为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会和别的小朋友玩, 没办法上幼儿园。
面对忧心忡忡的父母, 我先把一家三口带到沙盘室, 囡囡很快被沙具吸引了,主动走了进来。
在门口,我与囡囡爸爸进行了一番对话:
爸爸:“这么小的孩子,你怎么工作呢?你会说苏州话吗?她在家都是说苏州话的, 虽然普通话也听得懂。”
我:“我是用游戏的方式跟孩子工作的,孩子在幼儿园说普通话吗?”
爸爸:“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都说普通话, 只有她说苏州话,可能也因为这个没人跟她玩。”
我:“那在这说普通话也未尝不是好事呢!”
第一次带孩子来做沙盘,父母常常会带着疑问和怀疑。
囡囡坚持让爸爸留下来陪他玩,于是爸爸坐在一边,妈妈则在另一房间填写表格。
第一次沙盘
囡囡看起来很有兴趣,站在沙盘前, 一边用手堆沙,说要做一个房子。
爸爸坐在一边, 我建议两个人一起做一个作品, 题目叫家。
过程中 囡囡和爸爸的互动是这样的:
囡囡一直说:“ 囡囡不会玩啊! 爸爸,这怎么玩啊? ”
爸爸:“给房子开个门。”
囡囡开了窗户,在边上开窗, 在屋顶开窗。
爸爸:“ 要做个花园,种花。”
囡囡去找花,找到了放在沙盘里。
爸爸:“ 你喜欢游泳池吗?我们建个游泳池吧!
囡囡找到游泳池,放在沙盘里,接着,放两个人睡在床上。
爸爸发出指令的时候, 囡囡在找自己想要的东西, 做了一个正在施工的地方, 并埋上施工的标志。
做好作品的她看起来很兴奋。
游戏结束后,我进行了家长访谈。访谈时,囡囡在沙发上走来走去,跑到我的背后,又跳回到爸爸身上,说“看! 囡囡厉害”,并让我看她。
我知道,我和囡囡已经有了初步的连接,她开始尝试和我互动了。
我们约定工作的频率是每周一次。
反思:
面对游戏, 来访者不能独立完成,这呈现了来访者分离个体化的问题,她的自我没有形成,要依附于家长。
如果后面的工作,来访者可以独立完成,那我们的工作就是一个飞跃的进展。
第二次沙盘
囡囡要求和妈一起玩,粘在妈身上,拿沙具时一直拉着妈妈的手,不肯松开。
我分别让他们选出自己喜欢的沙具和不喜欢的沙具。
囡囡喜欢的是蛇,说本来就喜欢;妈妈喜欢的是大房子,觉得像自己的家。
在选不喜欢的沙具时,囡囡说没有不喜欢的沙具,妈妈选了一个生病的小孩在挂水(妈妈想到囡囡总是去挂水)
我问她们,这个不喜欢的沙具想怎么处理呢?囡囡选择把它放回沙架。
我又让妈妈选择和孩子同年龄的沙具来代表自己,粉色衣服的是孩子,戴帽子的是妈妈。
两个小女孩一起玩,孩子铺草,种树,妈妈引导做个桂花公园,孩子放桥,搭积木,建房子,搭平衡木。 妈妈说公园里人太少了,孩子说不少。
在最后的时候囡囡又叫了一声高阿姨。
第三次沙盘
这次是爸爸带来的,囡囡要求爸爸陪在边上玩沙盘。
爸爸有时会告诉孩子拿什么,后来就坐在那里看手机。
囡囡不断拿沙具问,爸爸,这是什么呀?
爸爸说你去跟高阿姨说话,沙盘是高阿姨的。
于是囡囡又拿水果问我,高阿姨,这是什么呀?
拿一堆鸡蛋问,爸爸,这是什么呀?
拿一个笑脸问我,这是什么?
然后开始用沙子在沙架上做饭,给爸爸吃。
囡囡又找到火车,在轨道上开。又建好房子比较兴奋,去告诉爸爸,建好房子了,说是自己的家。
时间到了还站在那,不愿意离开。
反思:
之前来访者要粘在爸妈的身上,这一次爸爸坐在边上,来访者可以自己玩了, 还玩了家的主题。
孩子玩沙盘呈现出家的主题很常见,每个人的自我都是在家中长出来的。来访者表现出对沙盘的喜爱,不肯离开。
第四次沙盘
囡囡坚持让爸爸陪在边上,不同意爸爸离开。
这次,囡囡在玩轨道火车、烧饭时,一直在试图与爸爸互动,爸爸在那里一边看着自己的手机。
于是囡囡用锅盛沙放在我手里,我吃好后,接回去,又装沙递给我,来来回回重复这个动作。
同时拿笑脸的牌子放进我的锅里,一共六个笑脸。
之后老鹰引起了她的关注:
拿老鹰问爸爸,这是什么?
拿老鹰的翅膀飞到我的胸前,我再拿老鹰飞到囡囡手里,飞到沙盘里,来来回回多次,囡囡笑的很开心。
又把沙子放到我手里,老鹰飞到我手里,来吃沙子。
说:它吃的很开心,很好吃!
吃好后,让我把手上的沙子放入沙盘,然后又往我手里装沙,让老鹰来吃沙子。
在看到老鹰的翅膀上有洞后,不停地问,为什么它身上有洞呢?
我回答:不知道啊!是不是受伤了?
她说:我来给它修好。
开始 往上面放沙子,然后说修好了。
老鹰一直放在我的手上,直到结束也没有吃饱。
时间到了,囡囡第一次说:下课了,高阿姨再见,下次再给它的翅膀修修好噢!
反思:
这次囡囡开始跟我互动,在尝试接纳我,跟我建立联系。
笑脸表达愉悦的心情,给老鹰吃饭是对自己的滋养,修老鹰翅膀上的洞,是对自己内在创伤的修复。
接下来我约了家长访谈:
妈妈和爸爸一起来的,坐在他们面前,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因为妈妈很焦虑,板着面孔。爸爸很高冷,一副不可一世的,高高在上的态度,很明显对我表示怀疑。
我给他们解释:
现在我们的工作处在建立关系阶段,当孩子觉得足够安全, 就不会要求你们陪在沙盘室里玩。
孩子还是比较接受玩沙盘的, 后面两次,她自己也玩的不错, 会和咨询师互动,她要考验咨询师,看这个阿姨是否值得信任, 当她足够信任我,这个关系就基本上建立好了。
然后她就开始在沙盘里呈现她心灵层面的建设,她的自我意识就会越来越强,也许孩子会表现的更不乖,因为她更有主见了,这是好事儿,甚至她会说不,孩子通过说“不”来确定自己。
我现在所做的就是为了与孩子建立关系,通过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所以我要陪她玩, 当她可以和我玩得很好, 和我建立了一种关系, 她就会把这个建立关系的一种模式, 复制到外面,和别的陌生人,或小伙伴的身上。
我也解释了沙盘的相关设置,如时间频率,保密原则,关于结束等。
家长谈话内容的总结:
1、爸妈的育儿观念差异: 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竞争很激烈,这个孩子心智水平和同龄孩子差很多,包括语言发展及几个方面的能力,妈妈很急切,比如游泳去了14次,一点进步都没有,还是头不敢到水里去,妈妈想强迫孩子去训练。(咨询师不建议这样做)
爸爸的想法比较乐观,说用大人的标准要求小朋友不合适,未来也不用那么焦虑,爸爸认为要训练孩子普通话,因为她说话别人听不懂,影响沟通。要训练她自己吃饭上厕所,觉得孩子太依赖大人。外公外婆会非常细心地照顾孩子,不舍得她自己做事情。
2、爸爸的疑问:在咨询师看来,这个孩子到底是正常的还是不正常的?对医生诊断表示怀疑,医生才见孩子十分钟,爸爸认为孩子是正常的小孩。咨询师说,还要观察,一般来说,我们会尊重医生的诊断。(我不会把这个诊断太放在心上,沙盘游戏是注重孩子心灵层面的成长)
3、妈妈认为孩子会注意一些很细小的事,比如说蚂蚁,会关注很长时间。( 咨询师解释这不是问题,建议妈妈降低期待,给孩子时间)
4、妈妈看到孩子的进步:孩子看到别人不躲了,虽然不是那么主动去和别人互动,之前是躲别人的,现在会自己给自己讲故事。
5、爸妈对做沙盘的态度:妈妈说只要孩子喜欢,开心,就让他来,没想着治疗的效果怎么样。而且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玩游戏。(对妈妈的疑问,咨询师解释,说不用引导,这是自发的游戏)
爸爸说,支持孩子玩沙盘,只要看到效果就会坚持做的。
声明: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联系电话:0512-65723873)转载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