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死亡是禁忌话题,谈之色变,但我们又不可避免会接触到死亡。
《人生大事》这部近期热映的电影,从殡葬师这个职业角度讲述了关于“死亡”的故事,也引起我们对死亡的思考。
你有了解过自己对死亡的认识吗?你知道自己存在“死亡本能”吗?今天我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谈谈“死本能”。
你们有没有在站在高处往下看的时候产生一种跳下去的冲动?或者曾经不可遏抑地想到自己被溺死、被刀割的场面吗?
虽然以上的种种都是冲动性质,你未必会实现这种冲动,不过以上的这些一刹那出现的念头种类,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的出现过。
而这些种种表现,其实都是你的死本能作崇。
死本能的向外体现表现为伤害人,这个通过以战争为最高形式表现出来,而对内的发展就是自残行为。
总的来说,死本能就是表现为毁灭,无论是自我的还是对外的。
1
1920年,弗洛伊德在其后期名作《超越唯乐原则》提出一个即使现在看来仍令人十分惊异的假设,这便是“死亡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假设中,“死亡本能”是从“无生命的物体开始有生命的那一刻产生的”,
它要求生命体恢复到“无生命的状态”中去,“即努力回归到无机世界的平静状态中去”。
因此,“死亡本能”不只是意味着生命体的消亡,它更意味着每时每刻“活跃在活着的实体的每一个微粒之中”的那种“恢复”与“回归”——无机化和平静化。
直接促使弗洛伊德做出这一大胆假设的,乃是“强迫重复原则”。
在此之前,尽管弗洛伊德的生本能(性本能)理论和唯乐原则假设已经足够惊世骇俗,
但它们毕竟还有大量的经验观察和临床实践作为依据,同时也相对容易为人们所感知和理解,
而“死亡本能”理论触摸的则是一个很可能会吓倒无数门外汉的难题。
通过临床与日常的双重观察,弗洛伊德发现无论是在神经病患者的移情行为当中,还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及其历史当中,
常常会有“同一事情不断重复”的现象发生,并且这一“不断重复”皆“与行为者的主动行为相关”。
问题在于,如果行为主体“不断重复”的是快乐或者是为了获取快乐倒也罢了,
可实际上,行为主体“不断重复”的恰恰是痛苦或不愉快,
换句话说,这些“不断重复”的行为主体“并没有从以前的这些非但未产生愉快反而引起不愉快的活动体验中汲取任何教训,
而是在某种强迫原则的逼迫下,身不由己地再三重复这些活动。
给人的印象是仿佛被某种厄运追随着,或者被某种‘魔’力控制着。”
这正是事情的诡异之处,在弗洛伊德看来,这不能用唯乐原则解释,也不能用生本能解释。
因此,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分析学应该鼓起勇气“断定”:“人心中确实存在着一种强迫重复,它的作用超过了唯乐原则。”
而这一“强迫重复”可能“是一种比它所压倒的那个唯乐原则更原始、更基本、更富于本能的东西”。
正是拽着“强迫重复”这一线头,弗洛伊德重新修正了他对本能的定义,并在大量动用精神分析学和生物学知识的前提下,试图反复讨论“死亡本能”这一假设。
2
拉康则认为这是因为母亲乳房的丧失在断奶情结中给精神打下了标记而想要重新回到与母亲乳房的前俄狄浦斯式融合的一种欲望。
由于前俄狄浦斯期的原发性自恋,婴儿会因此认为母亲的身体也是自己的,
想要回到一种母子共生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对于这种状态的一种原发式认同,
这种认同也直接让死亡驱力得以存在,死亡驱力就是往前倒退,直到无生命位于母亲肚子里的那种状态。
“赞美那喀索斯向水中之镜的永恒回归,
水中之镜为他的情人提供他的形象,
为他的美人提供他的知识。
我的全部命运就是服从我的情人的力量。
肉体,我佩服您的独特力量;
在我伸开双臂的地方,静静的河水在等着我:
我不禁完全发疯了。
啊,我的美人,我能做一些您所不愿做的事情吗?”
随着理论的发展,拉康将死亡驱力同自恋的自杀倾向相联结。
这里说的自恋的自杀倾向,典型的就是上面所说的那喀索斯的故事,那喀索斯看着水里的镜像,扑向了倒影,完成了一次自恋式的自杀。
3
弗洛伊德认为死本能是生理性的,而拉康认为死本能是非生理性的,
因为动物没有死亡本能,没有企图回到无机物状态的欲望,
而只有条件反射,拉康认为之所以会有心理问题,会痛并快乐着,正是因为建构与文化的死本能。
举一个例子来表明,同样是一个小孩杀死一堆蚂蚁,弗洛伊德会认为是死本能,
但是拉康会认为杀死蚂蚁只是小孩认知蚂蚁的一个过程,目的是“玩”。
但这时候他者的禁令,例如大人说的“别玩,很脏”“无聊么?不知道干点其他事情去”“蚂蚁招你惹你了?”
这反而会让孩子激起一种逆反,一种破坏规则禁忌的快感,
这种破坏就是死亡本能的表现,
它不是生理性的,孩子杀死蚂蚁并不是为了杀死蚂蚁的快乐,而是确认大人的反应,
例如捣乱之后孩子的视线一般会飘向父母,而就算大人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孩子一样会想通过破坏来和大人建立一种符号上的链接。
弗洛伊德会认为生存驱力和死亡驱力是两个对立的驱力,
但是拉康认为这是每一个驱力的两个方面,“每种驱力都在中追求它自身的毁灭”,
例如我们人口渴了就会让口渴感减少,那么喝水就是“生本能”也就是我们驱力生的方面,而口渴感减少就是“死本能”也就是驱力死亡的方面。
而这种驱力永远都关乎我们自己,也就是重复运动中的主体,可以理解成“超越极限”,每种冲动都包含着突破极限的冲动,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极限运动。
在突破极限运动极限的同时伴随着痛并快乐的愉悦,并且极限运动爱好者对此不断重复,而且停不下来,这就是一种死亡冲动。
END
声明: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联系电话:0512-65723873)转载已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