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启明心理-苏州最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预约

有任何心理方面咨询?

10秒填写表单预约

立即免费预约

已有【65】位客户预约成功

启明新闻
预报名活动

最新动态

News

电话:0512-65723873

手机:18013598256

地址:苏州市姑苏区南园北路118号天和大厦3A302

联系启明心理

童星跳楼自杀,打人者家属遭霸凌...一直被忽视的校园暴力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得到重视?
来源: | 作者:佚名 | 发布时间: 1033天前 | 1071 次浏览 | 分享到:

近期,笔者又被有关校园暴力的新闻刷屏了。


每次校园暴力都能引发激烈讨论,一方面是这种“弱者受到欺负”的现象容易引起共鸣,另一方面它确实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不仅是受害者受到巨大的身心伤害,而且也带来了非常消极的社会影响。


这让不禁让人想起了去年发生在安徽的打人事件,一名女生遭到几人的连续掌掴,肉眼可见的用力,看的人都能感觉到有多痛。



根据2018年央视新闻的数据统计,其实校园暴力的起因大多都只是一些琐事,但却导致了严重后果!数据显示死亡比例达11.59%,也就是说每十名校园暴力受害者中就有一名可能会死亡!



校园暴力指的是学生之间的权力不平等的攻击性行为,是长期、反复发生的,或者有持续发生的可能性。


攻击性行为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攻击,而是让你觉得自己处于无助的弱势,并且你深信不疑,无法改变。


校园暴力行为包括但不限于:


  • 言语文字霸凌:挖苦嘲笑、起外号、说黄段子、威胁等

  • 社交霸凌:有意排斥某人、孤立某人、散播有关某人的谣言、当众给某人难堪等

  • 肢体霸凌:打人、朝某人吐口水、推搡绊倒、破坏某人的东西、做侮辱性手势等


有些可能仅仅是学校、家长口中“开玩笑”的行为,但只有处在那种环境下的人才能体会到压力和无助。


一位年幼时被施暴的网友在成年后回忆起校园暴力:


整整十五年,在那一间我被他们殴打的教室中,他们欺凌完我顺利离开,只有我,被无尽的恐惧困在里面,十五年没有走出来。


有人可能会想问受害者遭到欺凌的时候,身边没有人站出来阻止吗?


没有人。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中称为产生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当一个人察觉到有其他旁观者在场,但他人没有采取行动时,也会降低自己出面的可能性(Latané & Darley,1968)。


有三个社会心理历程来解释这个现象:


  • 一是社会影响力,即便是紧急状况,看到其他人不采取行动,自己也会将事件解释为非紧急状况。


  • 二是价的忧虑,害怕自己的行为与众不同,有被给予负面评价的可能。


  • 三是分散责任,其他人的存在会分散个人提供协助的责任,如果最后真的出了什么事,法不责众,自己也不用负责。



图源《少年的你》


那些正在挨打挨揍、忍受言语侮辱的受害者,当时是多么希望看笑话、看热闹的人可以伸出一把手,不要那么冷漠地做一个旁观者。


那些正在“施展拳脚”,恶语相向的施暴者,看到那么多人站在一旁,会误以为这些旁观者没有站出来阻止,是在默认暴行,是在暗自支持。“既然这么多人旁观我的“英雄行为”,那我要出出风头,更加表现自己的拳头才行。”


那些一直在旁观的人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施暴行为看得多了,潜移默化之中,会不会接受暴力是正常的?别人可以施暴,那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


校园暴力的影响也许会伴随终生,你以为自己已经和那段经历和解了,甚至已经遗忘,但成年后的某一个瞬间可能又会激发出来。


我小学时,被数学老师的儿子带头孤立,因为我外地口音太重。


我初中时,被班里的几个女生欺负,因为我只会学习,穿得很土气。


我就告诉自己,我要好好读书,不要在意这些,我和他们不是同路人。十年过去了,我穿着洁白的白大褂在医院里遇见形形色色的人后,我还是会记得她们。我以为我会忘了她们,可是那时被欺负的场景,清晰的刻在脑海里,永远忘不了。


这种伤害对你的影响不会简单消失,如果你察觉到自己还在受到影响,并且想要改变。那么,选择心理咨询,让咨询师带你一起找到那段经历,并且与它真正和解。


如果你有类似的经历,可以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评论前三有启明心理专业的咨询师给你解答。



声明: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我方将在24小时内撤销版面,联系电话:0512-65723873)转载已授


预报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