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年来,我们的心理专家陆宇光老师一直在给多家幼儿园进行线上幼儿情绪管理,行为管理等相关心理系列成长课程。
每次不管在课上还是课程结束后,我们都会遇到家长提出的各种问题,
我家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我家孩子不爱收拾怎么办?
我家孩子遇到事情只会哭怎么办?
看得出来,家长、学校对孩子教育满满重视,但同时也感受到传统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与新式教育(尊重个性,尊重成长)在家长内心中的冲突。
育儿书读的蛮多,相关课程上的也不少,但面对家里那个活蹦乱跳精力充沛的小孩,束手无措,常常是忍不住吼了、打了、又后悔了,在孩子下一次行为到来时又一次无尽的循环。
那我们的孩子到底是为谁在吃饭?
为谁在学习呢?
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非常吵闹。
几天过去以后,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并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在这个故事中,你能够看到什么呢?
孩子不踢球了,谁高兴呢?
在心理学中,我们知道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需求,每个需求背后都有动机,动机才是促成一个行为进行的强有力动力。
动机又分为“内部动机”(我要做)与“外部动机”(别人让我做)。

在上面这个小故事中,老太太让自己获得安静的方法,是她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她操纵着奖励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我们再回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吃饭本来是让自己不挨饿的一种本能活动,挨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家长想尽各种办法追着孩子喂饭,绞尽脑汁做各种美食,但我们的孩子不领情,让吃饭变成了外部动机“为满足大人需求吃饭“,如果把吃饭还原成孩子的内部动机”为自己的肚皮饱饱吃饭“那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与老太太的行为对比,我们在操控着孩子的“奖励”让孩子吃饭,但为什么这招在我们的生活中就不管用了呢?
所以孩子不吃饭?有谁在偷着乐呢?
请看我们下回的分解。